邵武卫闽镇:“渡运+文旅”串起乡村振兴链
2025-08-06   作者:陈孟杰   来源:中国福建三农网

闽江源头,富屯溪畔,邵武市卫闽镇的渡口正经历一场绮丽的“蝶变”。曾经,这里的渡口只是村民往来的交通节点;如今,通过码头提升改造工程,这些渡口实现了华丽转身,蜕变成为集交通、观光、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交旅融合新地标,让沉寂的溪畔焕发蓬勃生机。

从“分散管理”到“全域统筹”

“以前过渡全靠撑篙,遇到刮风下雨就心惊胆战。现在电动渡船又稳又安静,船里还有板凳歇脚,就像坐景区游船!”常往返于陈坊渡口的村民王大爷的感慨,道出了卫闽镇渡口的蜕变。这一变化的背后,是该镇在南平市率先推行的渡口渡船公司化改革。

图片5.png

谢坊渡口渡运全景图(陈孟杰 摄)

2024年,卫闽镇在南平市交通运输局、南平市地方海事发展中心支持下,由“邵武市卫闽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”对辖区4个渡口、8个码头实行公司化统一管理。通过制定《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制度》,吸纳各村主任担任安全员,构建“镇企村三级联动”机制,实现安全巡查、签单发航等制度常态化落实,安全事故保持“零发生”。这一改革不仅破解了过去渡口管理分散、责任不清的难题,更为后续文旅融合发展筑牢了安全基石。

从“柴油轰鸣”到“绿色扬帆”

“突突作响的柴油船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悄无声息的电动渡船,富屯溪的水都清亮了不少!”,岸边垂钓的村民指着水面泛起的涟漪说。为响应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卫闽镇投资201万元引入3艘12米纯电动渡船,彻底解决传统船舶 “跑冒滴漏”的污染问题。这些渡船噪音小、动力强,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300吨,成为富屯溪上的“绿色使者”。

图片6.png

陈坊渡口停放全新电渡船(陈孟杰 摄)

同步推进的码头生态化改造同样亮眼,候船亭焕然一新,通行道路拓宽硬化,沿岸种植的树木与清澈溪水相映成趣。“以前渡口又破又挤,现在像个小公园,我们晚饭后都爱来散步。”谢坊村村民李大姐的话,道出了环境升级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。

从“单一渡口”到“文旅地标”

走进卫闽镇谢坊海事文化主题公园,福文化展示墙、革命事迹展板依次排开,村民与游客在此驻足品读历史。这是卫闽镇挖掘地域文化、赋能“美丽示范渡”建设的生动实践。通过整合红色文化、福文化、海事文化等资源,该镇在渡口周边打造文化长廊、安装“云广播”智能系统,实时播报天气情况与景点介绍,让渡口成为“有故事的风景线”。

图片7.png

气象渡运服务站(陈孟杰 摄)

更令人期待的是串联全域的交旅航线,乘电动渡船顺流而下,外石古树林的苍劲、陈坊蜜桔园的甜香、谢坊闽王庙的古朴尽收眼底。依托航线,当地整合迷宫木屋、外石民宿等住宿资源,推出闽王宴、水果宴等特色美食,形成“乘船观光 — 景点游览 — 休闲采摘 — 美食品鉴”的完整旅游链条。据测算,项目全面运营后年接待游客将达10万人次,带动旅游增值收入600万元。

图片8.png 

谢坊渡口改造后的海事文化主题公园(陈孟杰 摄)

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,卫闽镇的探索不止于此。渡口改造带动了周边步道、庭院等基础设施完善,吸引青年返乡创业;“福”字香制作、红色故事宣讲等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,让村民的文化自信愈发浓厚。“我们将持续完善航线配套,让‘绿色渡运’成为乡村振兴的‘共富航道’。”卫闽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帅心悦表示。这个曾经依靠渡船代步的小镇,正以“渡运+文旅”的新姿态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着新的篇章。(陈孟杰)

责任编辑:明仙